近日,国家发改委再次下发通知,为全国碳市场启动定下时间表和实施细则。通知首次对民航局、行业协会、央企提出要求,而民航局已经开始组织民航企业开展内部碳盘查工作。不过,要按时完成通知的要求,地方仍面临较大挑战,要培养、磨合企业对碳交易的观点意识和参与能力,时间成本较高。专家则建议尽快推动立法,否则碳市场推进不具可持续性。
据
42crmo无缝管检测员检测,1月22日,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公布了《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》(下称“通知”),为各方的启动工作提供了实施细则,并提出了时间表。多位专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,该通知意义重大,为各方提供了统一规范的行动指南。
在此之前,大家都知道要启动,但具体工作不明确。这个文件明确部署和规划了纳入企业名单、碳排放数据核算等工作,规定较为细致,加快推进了全国碳市场启动的步伐。”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碳市场部副主任张昕说。
试点地区中,北京反应迅速。1月26日,北京市发改委就公布了《关于北京市2016年碳排放权交易有关事项补充的通知》(下称“补充通知”),要求新增固定设施排放单位等。
通知要求,地方主管部门、民航局、有关行业协会、央企,2月29日前向发改委报送纳入全国碳交易体系的企业名单,纳入门槛为2013至2015年中任意一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万吨标准煤以上(含)的企业。地方主管部门还需在6月30日前报送企业排放汇总数据、核查报告,其中数据为企业于2013年、2014年和2015年共3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及相关数据。
“民航业是非常独立的,自有一套管理系统。央企也是如此,虽然有属地管理原则,但本身管理系统比较健全且复杂。行业协会力量也比较大,能调动企业积极性,除了地方发改委,也发挥它们的作用,充分利用其技术和管理的优势,共同推进碳市场的启动工作。
中电联几年前就开始追踪碳交易,调研电力企业参与碳交易的情况。据
42crmo无缝管检测员检测,
2014年起,中电联常务副理事长王志轩多次表示,电力行业到了以碳指标作为统领考虑的阶段,因为常规污染物对电力工业来说,已不构成影响其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。
全国碳市场第一阶段将涵盖石化、化工、建材、钢铁、有色、造纸、电力、航空等8个重点排放行业。据张昕统计,这些行业覆盖了大部分央企。国家发改委气候司也表示,央企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,也是全国碳市场的重要参与主体,对于市场的建立和运行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,还组织培训研讨会帮助央企向国外企业学习借鉴碳交易的实践经验。
华能集团旗下共有10家电厂被纳入试点控排企业。该集团2010年成立了华能碳资产经营有限公司(下文简称“华能碳资产”)作为平台公司,负责具体执行全集团碳排放管理的相关落地工作,并代理管理纳入试点的电厂的碳交易和履约工作。
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旗下有13家电厂被纳入试点控排企业。该集团2008年成立电投(北京)碳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,负责集团公司温室气体减排和碳资产管理,全国碳市场启动后,还将统一管理集团旗下近百家电厂的碳资产。
浙江一方面培训企业的碳交易意识;另一方面建立气候变化研究交流平台,为企业利用信息化手段报送数据提供工具支撑。在数据基础上,从行业层级分析数据质量,为与全国碳市场的衔接打下基础。
不过,即使有了这些基础工作,要按时完成通知的要求,地方仍面临较大挑战。非试点地区困难要大得多,面对一项几乎全新的业务,还要培养、磨合企业对碳交易的观点意识和参与能力,时间成本较高。
另外,地方人才储备不足,核查机构的培养和能力建设有难度。如果核查机构对企业、工业流程、行业特点不了解,这些核查机构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核查工作难度较高。以浙江为例,该省8家第三方核查机构,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大概300家企业的碳核查,时间紧、任务量大。
除此之外,省级政府在整体经济不景气,产业面临结构性调整,而纳入行业企业基本产能过剩、高耗能、面临转型危机的情况下,是否还能将碳交易工作上升到一个比较高的层面上,也要打个问号。
碳交易可以作为一种转型手段,但如何跟政府的其他经济政策相互协调,共同促进经济的转型和发展,仍存在一个磨合阶段,如何用市场手段推进以往行政手段驱使的工作,有逐步磨合和挑战的过程,这不是一两个文件能解决的问题。